新闻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 00后的养老,至少要提前30年准备
  • 发布者: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2/10/20 0:00:00
  • 老年生活需要成为一场事先张扬的准备赛。无论是否结婚、有没有孩子,每个人都应作为独立个体,对自己的健康以及生活规划负责。


    2021年5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发布,人口老龄化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

    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亿人,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人,占13.5%。而相关学者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人。

    数字的背后是焦虑的声音。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杨帆曾提出,虽然老龄化成为热议话题,但许多人在讨论老龄化时,存在过度问题化、特殊化的倾向。老龄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比如养老金和养老护理人员的不足等,都是全球性问题,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算不算快、在多大程度上属于可接受的范围,有待测算研究。

    全社会都陷入了养老焦虑。/《八零九零》

    经济学家梁捷也认为,人口数据是一个极慢的变量。实际上,数据与普通人的生活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甚至经常是滞后或倒转过来的。因此,人们不必因为一个数字而焦虑,在难以改变的趋势面前,普通人更应该考虑的,是自身周围的情况。

    一方面是出生率的下降,另一方面是人类寿命的变长,一个全球老龄化的时代正在到来。当个体成为大趋势中的一部分,在未来,我们还可以拥有哪些选择?

    更多样的居住形式、养老服务将成为可能的选项,同时,Z世代对于科技的接受度更高,一些依托于智能技术的养老产品,或许也将全面走进人们的生活。

    而更重要的是,老年——这个身体、精力全面衰退,却终将占据我们人生后半段的漫长阶段,也需要被我们重新理解与审视。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资源谁承担?

    基于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与进行集中照护的养老机构相比,社区居家养老无疑更符合大部分人的期待。

    从政策层面来看,居家养老的确是未来养老方式里重要的一部分。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一种名为9037的模式描述了这种未来居家养老的组合:90%的老人接受居家养老,7%的老人接受社区养老服务,3%的老人在机构之中养老。社区养老意味着,老人依旧待在家中,但会接受社区提供的一系列辅助性服务。

    因此,建立良好的社区服务体系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社区不仅能提供身体上的照顾服务,也可以提供心理慰藉。

    居家养老是未来养老方式里重要的一部分。/《人生果实》

    青岛、上海等地早已进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尝试。上海2004年起就把社区居家养老列为政府实事工程,其中一大部分服务人员就是本地四五十岁的下岗工人,在应对老龄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问题。同时,上海还推出过老伙伴计划,让低龄老人成为高龄老人的朋友,可以经常上门聊聊天、一起活动。

    对于当前的居家社区养老现状,全国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常务理事乌丹星认为,居家社区养老的核心问题是,服务资源该由谁来承担。

    居家一对一式的照护服务,在成本上高于集中照顾,对人力、物力、财力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因此,乌丹星建议,活力长者阶段的老人更适合在家与社区养老,而中重度失能的老人还是应该选择集中照护,使用集约化医护资源和照顾资源。

    时间银行共享居住

    ——未来可以这样养老

    此外,一些更新型的养老方式也将在未来发挥作用。

    时间银行是有利于与社区养老结合,并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有人将其通俗地概括为用时间换时间,用服务换服务。它鼓励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并按一定标准记录、储存服务时间,当志愿者年纪增长时,可提取积累的服务时间,用来兑换自己所需要的养老服务。

    类似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埃德加·卡恩提出。他的设想是:在经济危机时期,失业者无法通过劳动换取金钱,但可以通过劳动换取服务。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建立了第一家时间银行,中国目前也开始探索时间银行模式,上海、南京等地都有类似尝试。

    共享居住也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试行的养老方式,它指的是老年人结伴养老,或者老年人与年轻人一起居住。其出发点是:针对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单身、无子女或与成年子女异地居住的现实情况,共享居住的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他们的孤独感。

    共享居住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孤独感。/《人生果实》

    在台湾,一些养老公寓尝试与幼儿园或学校合作,这可以使老年人的活动场所植入更多年轻人,以增加活力。而欧洲国家实行的跨世代共居,让老年人与学生共享住房,年轻人以低廉的价格或免费租用老年人家中的房间,作为交换,他们需要在生活上帮助、陪伴老年人。

    不同阶段的老人需要的养老方式是不同的,对于经济条件尚可的初老者来说,旅居养老、乡村养老都是可以尝试的选择。

    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老人应当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

    比如,除了日常保健活动和娱乐生活,绝大多数日本老人经常参加社区活动,与社会群体保持联系。在一家名为上代学校的饭馆,所有打工者都是老人。他们手工制作荞麦面食,原料是当地产的荞麦,饭馆也因此在当地小有名气。

    机器不再冷冰冰,

    而让养老变得更智能

    无论是居家社区养老还是其他新型养老形式,在未来,科技都将在养老服务中发挥巨大作用。杨帆认为,将科技手段应用到养老服务当中,是养老必须走的方向。

    目前的智慧养老,大致分为两个环节,一个是运营端,另一个是使用端。

    在一线工作的经历让乌丹星发现,目前智慧养老的优势在运营端体现得十分明显,一个信息化的系统,可以让运营方、老人、老人的子女等各方都实现快速、便捷的信息共享。对于目前十分复杂的缴费流程来说,智能化的整合性系统,可以解决老年人在使用上的不便。

    而使用端的智慧产品,大多是针对老年人身体的辅助性服务,如失智老人的防走失预警器、智能监护床垫、居住环境检测器等。对于身体不再灵活的老人来说,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保障他们的安全,如供老人穿戴在腰部的防跌倒设备,一旦探测到老人的身体和地面的角度发生变化时,腰带会瞬间膨胀,像安全气囊一样提供缓冲。

    2021年5月13日,广州,一个高端养老社区。/ 阿灿

    科技手段也有利于解决当前护理人员缺乏的问题,借助于智能设备,护理人员的效率将大大提高。未来,也可能出现更加智能化的全方位护理机器人,帮助失能老人完成床上翻身、喝水等简单活动。

    乌丹星提到,今天智慧养老还处于概念阶段,老人们或许还不能接受冷冰冰的机器,而更愿意让真实的人来服务自己。但她依然看好智慧养老的趋势,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对于智能化设备的接受度很高,90后、00后早就离不开手机这样的智能工具,因此,多样化的智慧养老产品也将在他们未来的养老生活中发挥作用。

    乌丹星认为,智能技术的另一个优势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类越来越明显的孤独问题。朋友、家人可以远程指导居家老人的生活,护理人员也可以进行远程照顾,为老人提供更好的陪伴。

    养老,不只是老年人的事

    在未来,养老绝不仅仅是老人自己的事,也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议题。毕竟人人都会老,人们如何看待今天的老人,也将影响自己未来的处境。

    在乌丹星看来,当代年轻人至少要提前30年为自己的养老生活做准备。首先,要具备收入规划的认知;其次,通过观察父母一辈的养老或参加志愿活动,真实地了解变老是怎么回事。

    而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不应该把希望完全寄托于任何一种社会资源——无论是否结婚、有没有孩子、有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人们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对自己的健康、自己的生活规划负责。

    《如何老去》一书作者、医学博士常青写道:今天,医学必须面对这一新事实:大多数人将活得很长,他们在很高的年龄才会死去。

    人们如何看待今天的老人,也将影响自己未来的处境。/《人生果实》

    常青认为,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从整体的角度看人类群体的发展趋势,理性地看待人类的生命长度,以及由长寿带来的生命阶段内涵的改变。要做到这一点,不在于依靠别人或者社会、国家,而在于老年人能够学会自处。

    即使科技让生命延长,但长寿并不是目的,人类追求的,依然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幸福的晚年生活。老年生活需要成为一场事先张扬的准备赛,与老年生活相关的很多问题,都不只是养老问题。

    当一个老人感到无助、受到欺骗,更加完善的信用体系、人与人之间互助的社会氛围将帮助他们抵御这一切。整个社会如何看待死亡、疾病、孤独,将决定着老人如何接受老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微信二维码回顶部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