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 智能养老产品,离实用还很远?
  • 发布者: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2/10/13 0:00:00
  • 智能养老,是这几年非常热的一个概念。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区块链、5G、VR,每一个新技术的出现,都为我们更好地从年轻社会步入老龄社会提供了新的可能。

    目前,智能养老产品日益丰富:从早期的电话呼叫服务中心到现在的一键通养老服务平台;从家里用的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到养老院里用的信息管理系统、护理机器人;从足不出户看世界的VR旅游到可以远程就诊的网上医生。智能养老,正离老人的生活越来越近。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智能养老似乎又在离老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居家生活中,许多智能产品让老人直呼不会用、不好用;养老机构里,因为家属担心安全问题,高价购买的护理机器人只能长期闲置。商场里展示的智能家居样板间,试着哪一样都不错,可买回家后就不对劲儿了。各大展会上,忙着端茶倒水的机器人,不知道何时才能帮老人登高爬低。

    总体来看,现在的智能养老产品还只是停留在能用的阶段,离真正的实用、好用还有很远一段距离。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很多智能养老产品只是智能设备的副产品,并非针对老人需求开发设计,往往是先有了产品,然后再到养老场景中寻找应用。智能音箱、智能窗帘等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智能音箱的核心作用是担负智能家居的控制中枢,但在市场推广中,常被推崇的是讲故事、听音乐等功能,由此又提出对老年人的陪伴作用。可谁见过成天捧着收音机听的老人吗?再有智能窗帘,更是与鼓励老人多活动的健康理念相悖。

    第二,很多智能养老产品只是根据设计师想象出来的养老需求而设计,并非根据真实的养老需求所设计。仍以智能窗帘为例,老人们需要的不是窗帘的左右开合,而是窗帘杆的自动升降,这样才方便他们换洗窗帘。再如一些可以提前预警老人跌倒的智能设备,从出现报警信号到老人真正摔倒只有短暂的几十秒甚至几秒时间。如果居家养老,家人还有可能跑过来扶一把;若是机构养老,护理人员即使听到也不可能来得及跑过来,反而要背上照顾不周的埋怨或起诉。

    第三,很多智能养老产品没有处理好软件和硬件的关系。例如有的智能设备重功能设计,却没有考虑耗电的问题,结果因为需要经常充电而使用不便。有的智能设备频繁提示升级,让老人误以为设备出了什么问题。而且升级后又要重新输入用户密码,别说老人,对年轻人都是一次考验。有的厂家使用智能客服,百问不厌,老人却早已经在另一边忍无可忍了。

    那么,需要怎样做,才能开发出一款好的智能养老产品呢?我们可以看看日本护理机器人的研发过程。

    日本专家认为,养老护理是一连串的生活照料,所以不能光考虑单独使用机器人,而是要充分考虑到护理员与机器人的组合。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日本将护理机器人的研发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实证,二是开发,三是导入,四是社会实施。

    第一步,实证。从科学分析护理现场入手,选取5家不同类型的护理院,统计护理员每天工作内容与所用时间,将护理工作细分为270个项目。然后以30秒为观察单位,运用作业姿势分析法,分析哪些项目对护理员负担最重。最后,与护理员沟通,让他们选出哪些项目最希望得到改善。

    第二步,开发。根据实证发现的问题,组织相关研发。

    第三步,导入。该阶段指护理机器人试用阶段。企业召集护理员、试用老人及家人召开产品说明会,进行伦理审查。最后,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护理员和试用老人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例如有护理员就明确表示,操作机器人过程中总是担心出错,心理压力比自己动手时更大。有的老人在被机器人抱起时表情和手脚都会变得很僵硬,表示宁可自己试试看,也不愿接受机器人服务。

    第四步,社会实施。针对导入阶段发现的问题,为高效、有效地利用护理机器人做环境准备。推动护理机器人的使用培训,培训能够熟练使用护理机器人的护理人员。进一步明确护理机器人使用适当、身心并顾、人机结合的使用原则,要求根据入住老人的身体状况合理使用机器人。

    从日本的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整个研发过程中,硬件部分只占了很小的部分,更多的是在软件部分,特别是前期的需求对接和后期的市场推广,不仅关注产品的生理效果,更加关注产品的心理效果。这样的产品推出后,不受到市场欢迎才是一件怪事。

    今天,人类正在从有史以来的年轻社会步入前所未有的老龄社会。与这场大转折同步而来的,还有人类从信息社会向智能社会的大转型。智能养老肩负顺应老龄社会新需求和推动智能社会新发展的双重重任,既是空间无限,也是挑战重重。只有找准需求,软硬并重,智能养老才能突破瓶颈,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

微信二维码回顶部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