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川经济持续增长,但智慧养老的春天还需等待
- 发布者: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2/12/7 0:00:0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1年,我国正式步入老龄社会。所谓老龄社会,是指一个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以上。老龄社会的形成,给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也蕴含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的消费潜力将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增长至33%,我国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随着老龄产业进入蓝海,越来越多市场主体开始触老,一条可将人口老龄化难题转为机遇的道路——发展银发经济,在中国应运而生,并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银发浪潮兴起,智慧养老开启新时代
银发经济又称老年产业、老龄产业,是基于老年人心理、生理和行为特征等,专门为银发群体提供满足其需求的经济活动的总和。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国家近年来已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涉及养老服务、劳动力供给、科技创新、文化产品服务、金融支持、优化计生政策等,产业扶持力度非常大。
2016-2021年部分养老相关政策
银发经济覆盖面积广,涉及到的领域包含养老服务、营养保健品、医疗器械、旅游、日常消费、金融产品等,其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都非常大。新政策的进一步出台,加上既有政策已经展现的效果以及行业的相关实践积累,都决定了我国银发经济将迎来更为蓬勃、快速的发展。
但我们也应该理智看到,当前我国‘银发经济’的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够,尤其还存在着两大结构性矛盾待解:①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与老年人口布局很不匹配,设施总量不足与高空置率并存;②科技创新型养老产品和服务非常匮乏,不能满足老人消费升级换代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智慧养老以其通过科技赋能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让有限的养老产业资源发挥出更大价值等特性,必将开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并担负起推动传统养老服务业向现代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任。
政策热、市场冷,理想该如何照进现实
目前,我国养老主要包含三种基本模式:
-
一种是居家养老,是以家庭成员作为养老支撑主体;
-
一种是社区养老,依赖政府、家庭成员、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
一种是机构养老,如养老社区等,是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根本,由复合型机构来提供养老资源的一种养老模式。
在这三种养老场景,尤其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中,智慧养老不仅可以保障老人的日常关怀和应急守护,有效解决人手短缺和信息集成两大难题,还有利于突破传统养老在居家护理、出行定位、安全保护、健康管理、精神关爱等方面的难点,其优越性十分突出。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智慧养老行业及市场的真实发展情况,我们陆续与养老机构、养老设备(供给)、适老化及信息无障碍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和一线从业者进行了深入交流,我们发现:尽管智慧养老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目前智慧养老市场依然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呈现出一个政策热、市场冷的景象。
经过仔细分析,我们认为出现政策热、市场冷这一局面的原因可能如下:
1.智慧养老服务成本过高,买卖双方均有不可承受之重
无论是科技加持的智慧养老产品,还是走智慧养老路线的养老机构及社区,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很贵。因为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机构主体投入了较高的研发成本和人力成本,为了收支平衡、维持机构发展,不得不制定一个较高的价格出售——当高价交易无法达成,机构将不得不打折,如果折后价格覆盖不了成本,企业将亏本,持续亏本之后,企业就将面临倒闭的风险。
以养老机构为例,公建民营机构的入住率达到50%以上可收支平衡,这是业内常讲的生命线;纯民营养老机构,则需入住率高达70%以上才有盈利。
从机构运营的视角上看,现阶段的智慧养老基本上起不到降本增效的作用,反而会导致机构建设和运营成本的增加。而在盈利和入住率的高压下,大部分机构无力独自承担智慧养老的成本。
2.老人与智慧养老产品之间的数字鸿沟
老人们更习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对智能设备有天然的防备心,再加上市场上存在着不少用户需求洞察缺乏、服务缺位的智慧养老产品,常常让老人觉得不舒服、不好用、不实惠。
当老人们感觉这些产品成了一种阻碍,好像在控制、监视自己时,他们甚至可能直接破坏设备,或者把设备藏起来不用——一旦出现这种老人与设备间的对抗,哪怕是最简单的数据采集都还需要人工去输入、核验,设备再智能也形同虚设。
产品、设备只是智慧养老体系中的一个工具,让子女、社区和机构能够便捷、高效地了解老人的生活和身体状况。真正的养老,还是要以人为本,读懂老人的真实需求。
在智慧养老产品的设计中,我们也要结合第一性原理从根本上分析老年人的需求、想法,想办法去满足它、实现它,而不是默认老年人需要这个,再去从交互层面做优化。
3.众多的智慧养老品牌、产品、平台就像一座座孤岛,无法互联互通
智慧养老产业,目前普遍存在万物互联的难题,且短期内看不到解决的可能。
市场上智慧养老品牌、设备、终端品类繁多,但设备间的传输端口互不开放、互不相通,导致后续养老数据难以集成、难以流动,也会需要人工输入将各个终端的相关数据匹配到一个系统中才能进行分析。
数据是数据,硬件是硬件,数据和硬件的输出仍停留在较为原始阶段,整体系统协调缺失是现阶段物联网在智慧养老领域的一种真实写照。
这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大提高了智慧养老相关产品服务采购的决策门槛。除非所有产品设备均属同一品牌,或者能通过统一的系统、规范、协议等进行互通,否则采集自一位老人身上的各项数据情况,很可能要经过很多个系统、平台、程序进行逐一分析、处理……
智慧养老要迎来发展春天,关键做到这三点
尽管现阶段智慧养老市场还未真正形成,属于典型的有需求、没市场,但我们依然坚定地相信,智慧养老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在春天到来之前,针对智慧养老政策热、市场冷背后的三大困局,我们总结了以下三条应对建议:
1.智慧养老产品重点往无感和被动触发式方向发展
智慧养老产品要尽可能地融入老人的日常生活,尽可能地与老人常用产品融为一体(例如床垫、眼镜、衣服、鞋垫等),让老人在无感知的情况下被动采集数据、识别状态、感应分析等,尽量减少主动操作,减轻数字鸿沟的负面影响。
产品品类方面,以老人需求为中心,从老人角度出发,围绕不同使用场景,采用不同的智能技术,提供精准、高效、实用且有温度的智慧养老产品。
2.智慧养老产业需要更多的政策导向和财政补贴支持
从整体上看,目前智慧养老领域消费态势仍较疲软,一方面,养老产品成本高企,与价格甚至出现倒挂现象,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主体消费能力严重不足,需要国家进行一定的财政支持和引导。
另外,养老行业还具备两个典型属性:一是市场属性。养老服务具有商品性,可以通过市场交换,但由于就近就便的要求,养老服务市场有很强的区域属性,超过一定的服务半径,服务成本大大提高、服务可得性大大降低;二是社会属性。养老服务具有很强的社会福利属性,养老服务的开展是基层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这两大属性特征决定了,养老行业非常需要从上到下、系统性的国家政策和统筹分类、持续性的政府补贴等扶持,以拉动养老消费,加速产业发展。
3.智慧养老产品、平台之间要加强互联,智慧养老与传统养老要加强融合
现阶段,智慧养老设备与设备、平台与平台,乃至机构与机构、区域与区域之间,数据不能互通互联,服务不能互用共享,一直在各自的领域里小而全地重复建设,这既是一种浪费,更影响产业发展。
万物互联、融合发展是智慧养老的生命力。未来不仅产品、平台之间要互联互通,各个市场主体与第三方生态要打通,智慧养老和传统的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模式之间也要有机融合,互联、融合的程度越高越有价值。
作为一个特殊的蓝海,智慧养老任重而道远。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相当一部分责任会从政府手中交还市场,但如何用科技去服务老人而不是束缚老人,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智慧养老的所谓智慧,指的是智慧地运用各种能力、资源、科技发挥协同作用,以此来更高效地倾听老年用户的诉求。智慧养老不是去摸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技术天花板,而是需要我们参与者拿出比理解年轻人多百倍的努力,去理解老人,以此践行企业责任让资源和资本流向社会最需要的地方。
智慧养老的需求是强有力的,而且是长期且持续的存在,未来将成为助推我国养老产业乃至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银发经济,也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催生新的商品供给以及服务模式出现,甚至还可以带来新的经济模式,这些都值得我们热忱期待。
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的今天,市场主体们也正迈入战略性扩大养老产业投入的新周期。鸿联创邀请更多的生态合作伙伴在养老产业深耕发展,一起共创、共建、共享智慧养老生态,为养老服务提质增效,也为中国养老产业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
-
-
下一篇:智慧养老系统建设:自研还是采购